跟游侠客走过几次景区的线,这一次的行程还是值得特别推荐的。一个是氤氲着佛国炉香的九华山胜境,一个是弥漫着人间烟火的呈坎古村落,仿佛有天壤之别,又仿佛一脉相承。
九华山有不少特别之处,感受深刻的是九华山最具人间烟火的味道。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,其来历始于唐代的一位新罗僧金乔觉。金乔觉来中土后几经碾转,最后卓锡九华,并建成化城寺,演变为后来的地藏王道场。因为这地藏灵迹来源于真僧真寺真人真事,因此格外具备感召力,使得后世僧众四方来集,山上山下寺庙林立。九华山的人间烟火气还体目前一个特别的大殿——神光岭上的月身殿中,那是高僧金乔觉坐化之地。据了解早在晋、隋、唐和宋代就有供奉肉身菩萨(高僧圆寂后的真身)的记载,但迄今还在供奉的只有九华山了。到九华山来拜一下肉身菩萨,就不枉此行了。
九华山和地藏菩萨道场的感召力不只在于其人间烟火气,还在于其具体明确的使命愿景。在来时的路上,领队白大叔有条有理地介绍九华山祈福的行程,其中一个是关于“化城寺”的起源。大意是说:“化城”一词源于《法华经》中的佛教故事。彼时,一小和尚陪同释迦牟尼佛布道,途中饥渴难耐,无力行进。佛祖手指前方,点化一城,让小和尚去城里化缘。因这座城市佛祖点化而成,故名“化城”。据了解开山祖师杯渡曾在这里筑茅篷为庵,后改建寺院,因“化城”的故事再后来定名为化城寺。据了解整个九华山104座寺庙只有化城寺端端正正坐北朝南,周围的海量寺院,无论大小远近,寺院的山门都朝哪个方向化城寺,表示着对开山祖寺的崇敬之意。下午拜谒几座著名寺庙时,注意了周围寺庙,假如不是由于知道了化城寺的起源,就会感觉建筑东折西拐,颇有的凌乱。当我了解了背后的用意之后,感觉这一派万寺朝宗的布局独具慧心。
山门的匾额上铭刻着“行愿无尽”四个金色大字,正门左右两侧用烫金大字写着“地狱未空誓不成佛,众生度尽方证菩提”。这是地藏菩萨许下的誓愿。结合“化城”由来的掌故,我有一种特别的感触。随从饥渴难耐,就物化一座城,而不是用虚空的言语勉励;说起远大目的,则是让众生皆得渡地狱竟成空。这不难让我联想到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名言,更想起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初心和使命。这感召力绝不是一些单位的领导年末年初给职员们画饼可以有些。
以前(1988年3月)来过九华山,那时年轻,来这里是为了看风景。当年早上五点起来爬上摩天岭,迎着晨曦看百岁宫;然后下到山谷,再看凤凰松。现在,乘景交车非常快就到了凤凰松附近,凤凰松仿佛没变,只不过由于前些日子的冰冻和大雪,树下架起了不少根支柱和一排架子,叫人没办法近前;又由于周围多了不少新的建筑,让凤凰松相形逊色,也让我感觉有的失意。由此拾级而上,可达天台景区。登山路上,慧居寺、吉祥寺、复兴庵、朝阳庵、天桥寺等,这几座著名的寺庙还在,但大都经过了修缮。还有一座观音峰,现在被披上了金/红色的袈裟,那神态看着正在为众生祈福。
36年前来九华山没去花台景区,这一次有幸要和团队一块去花台景区,会有什么样的风景、感受与收成呢?还有下面去呈坎村,又会有什么样的遇到呢?有缘的话再推荐。36年前来九华山登顶了十王峰,再折回天台,从另一侧下山。当时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路下山,沿途无人,走得心虚,直到经过一个叫文殊洞的地适才遇到游人。庆幸年轻无畏但莽撞的自己一路平安地下山,回来后写了一篇游记,篇名叫做《三生有幸》。
假如注意的话,就会发现这一路向上拜谒的很多寺庙里都有大雄宝殿。那一次登九华山虽然没进入很多寺庙拜谒诸佛,但心灵仍然被大雄宝殿里大佛的庄严神圣所震惊。之所以取《三生有幸》如此的名字,是由于游记中写到:仰望大佛让我心生敬畏也心生欢喜,敬畏和欢喜地沐浴着佛的悲悯与慈祥。于是,仿佛突然懂了大佛伸出三根手指为我指点迷津——众生即是佛呀!你的幸福你的将来你的所有都在你的手上,只须心怀敬畏心怀欢喜地过好每一天,那你就会:
三生有幸!三生有幸!三生有幸!

















